作者:王 锷(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)
西汉戴圣编选《礼记》四十九篇,是一部孔子弟子、门人及其后学论述先秦礼制的文集,是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价值观影响极大的儒家之书。《礼记》文字简奥,仪节繁缛,汉桥仁、马融、高诱、卢植、郑玄皆注《礼记》,惟郑玄《礼记注》(下简称“郑注”)传于后世,成为汉唐以来学者研读《礼记》的不祧之祖。郑注的优点如下:
【 郑注&郑玄《礼记注》为何成为研读《礼记》的必修书】一、训诂经文。训诂是注释疏通古代语言。《礼记》难读,文意古奥,训释疏通,让人读懂,是第一要务。郑注常用“某,某也”,“某,犹某也”“某,谓某也”“某曰某”等方式诂训经文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“很毋求胜”注:“很,阋也,谓争讼也。”“很”是争讼。“帷薄之外不趋”注:“行而张足曰趋。”“趋”是抬脚快走。“昏定而晨省”注:“定,安其床衽也。省,问其安否何如。”子女晚上要帮助父母铺床,早晨要向父母请安。“恒言不称老”注:“广敬。”“老”是尊称,自称“老”,是妄自尊大的表现,非孝子所当为。“广敬”是子女不仅要尊敬父母,也要尊敬他人。
郑注承继前贤,还使用“读如”“读为”“读曰”“当为”“当作”“字之误”“声之误”“某之言某也”等术语,正音释字明通假。《礼记·玉藻》“王后袆衣,夫人揄狄”注:“袆,读如‘翚’,揄,读如‘揺’,翚、揺皆翟雉名也。”袆衣、揄狄是王后之服,郑玄用“翚”“摇”为“袆”“揄”注音。《礼记·曾子问》“日有食之,不知其已之迟数”注:“数,读为速。”用“读为”破通假字。郑注用“当为”“当作”表示声误和字误,或与声之误、字之误配合使用。《曲礼上》“拾级聚足”注:“拾,当为‘涉’,声之误也。级,等也。涉等聚足,谓前足蹑一等,后足从之并。”“拾”读“涉”音,踩也。“拾级聚足”是前脚登一级台阶,后脚与前脚相并而依次登阶。《礼记·檀弓下》“咏斯犹”注:“犹,当为‘揺’,声之误也。摇,谓身动摇也。”“犹”读“摇”音。郑注“某之言某也”,以声取义,从语音说明二字意义关系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“小人曰死”注:“死之言澌也,消尽为澌。”“死”即“澌”,消尽无余。郑注以声取义的方式,开刘熙《释名》之先河,为后人注解经书奠定了体式。
二、解释名物。《礼记》多载先秦名物,时代久远,难以知晓,郑玄有极强的时代观念,常用汉代物品比拟,或用方言俗语说明。《曲礼上》“羮之有菜者用梜,其无菜者不用梜”注:“梜也,猶箸也,今人或谓箸为梜提。”梜就是筷子,东汉又名梜提。《礼记·月令》“命有司省囹圄,去桎梏”注:“省,减也。囹圄,所以禁守系者,若今别狱矣。桎梏,今械也,在手曰梏,在足曰桎。”囹圄关押犯罪,东汉曰别狱。桎梏指脚镣手铐,东汉曰械。《礼记·明堂位》“夫人副袆立于房中”注:“副,首饰也,今之步摇是也。”副是首饰,东汉曰步摇。《礼记·内则》“鱼去乙”注:“乙,鱼体中害人者名也,今东海鰫鱼有骨名乙,在目旁,状如篆乙,食之鲠人不可出。”乙是鱼鳃骨,东汉时东海鰫鱼鳃骨曰乙,在眼睛旁,形状像乙字篆文,人误食之,易卡咽喉。《礼记·乐记》“治乱以相”注:“相,即拊也,亦以节乐。拊者以韦为表,装之以糠,糠一名相,因以名焉,今齐人或谓糠为相。”《明堂位》“拊搏”注:“以韦为之,充之以糠,形如小鼓。”相,又名拊、拊搏,用皮革制作,内实糠秕,用以节乐,东汉时齐人谓糠曰相。


    网站地图